用虛構的故事,
在科學、藝術
與社會的交會處
反思當下,
探索未來。
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工程師,在專業分工的現代產業社會結構之下,我們所面對各種當代的社會議題與民主危機卻急迫需要不同社群的人打破藩籬、開啟對話、展開合作。不同專業的人應如何對話?生·幻台灣將藉這個機會,聚集各種不同的人,以遊戲開啟對話、討論、爭辯及合作。
第一天上午場
10:00—12:00
第一天下午場
13:00—18:30
第二天上午場
10:00—12:00
第二天下午場
13:00—19:00
2014年至東京Tokyo Wonder Site駐村,記得那時遇到一個花藝家說道:植物藉由花藝延續下一段奇異生命。在黑夜,植物從土壤中被剪下插在水中,當清晨陽光升起的那一霎那,斷根的花朵一齊轉向陽光,完成他最魔幻的美麗時刻。這一段充滿日本對於美學的詩意敘述,賦予物件的重生與存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也開啟這次創作計劃的想像。
「東西自有它們的生命,只要喚醒它們的靈魂就行了。」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說到。
關於生命的轉化與復生,東西方各有許多類似的敘述,聖經中曾提到:『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在中國,女媧朝著小泥人吹口氣,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來。神話裡的那一口氣息,給了原先無生命的物件有了動力,有如早晨的一道光、四季變化的一刻溫度,讓生物體從死亡到甦醒。工業時代後,一度電、一滴石油讓精密的機械開始運作,外來的自然/力量猶如魔法,施展一場華麗的轉生術,使物件產生生命。
展覽題訂為「陰翳」,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枝葉繁茂的陰影,另一層意義是,過去創作中多以「光」作為創作的媒材,此次也藉由光線造成的陰影,隱喻美麗背後控制的狀態。
透過「想像」人能夠在大腦中透過模擬不存在的經驗,使知識的學習成為可能。然而想像與真實之間往往有著無法消弭的距離,如同透過知識與透過身體實踐所建立的身體觀之間存在的落差一般。在這各種科技與身體關係日益緊密的時代,認知身體的途徑不只決定你我身體觀,更決定身體與科技交織後的輪廓、樣貌、功能與價值等等具象與抽象的邊界。本次展覽透過五件作品,企圖重新檢視身體知識如何被生產與接收,並嘗試一種人與自身和人與科技間更有辯證空間的新關係。
BIO·FICTION影展為奧地利科學風險研究單位Biofaction所策畫之活動,以科幻微電影與短片的方式,探討生物科技在基因工程上的發展所造成的社會影響與批評,並呼應歐盟近年的風險管理與研究政策。主持人Markus Schmidt具有生物學、電機與環境風險評估背景,並長期與藝術與設計領域工作者進行跨科際計畫的合作。
除本影展外,Biofaction策畫之活動並包含各種相關藝術展覽、科學家與藝術家合作研習營、藝術駐村以及戲劇表演,以各種方式探索新科技與科學可能會造成的影響,舉凡自道德倫理、視覺、新的設計材料、設計工業革命、文化等等方面可能的發展。
此計劃隸屬於歐盟Synenergene計劃全名為Synthetic Biology—Engaging with New and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sponsible Governance of the Science and Society Relationship (合成生物學——新興科學與科技在科學與社會上的社會責任前瞻計劃),為一跨領域合作計劃,分為四個平台:「合成生物學未來預測」、「公民科學參與」、「研究與規範」、「藝術、文化、社會」。